景观社会
Last updated
Last updated
说来好笑,这个概念是我在b站搜植物大战僵尸杂交版的时候了解到的。有一位up主用杂交版来讲解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由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提出。他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正在逐渐变成一种景观,而不是生活。
举一些例子的话,比如提到新疆、云南,你会想到什么?可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日照金山,洱海海畔。这些就是旅游城市的“景观”给其他地方的人塑造的印象。这些旅游城市不止存在打卡点等景观,也存在一些大街小巷、学校商店等等,但这些内容千篇一律,经过互联网的筛选后大多数时候不会作为旅游城市的亮点呈现给大家。
至于提及到景观社会,我个人的理解是每个人的对外包装,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部分“景观”呈现给他人(自我包装),或者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人仿照(广告)。“景观”可能是这个人或者这个群体真实存在的一部分特性共性,但是他们的生活并不止包含景观这一部分。
我之前背过一道雅思口语,“你们国家最多的广告是什么?”标答如下:“我们国家化妆品广告最多,因为制造商想通过打广告的方式赚钱嘛。他们会请一些明星来代言他们的美白护肤等产品,并试图让人们相信:任何想要变美的人都必须购买使用他们的产品。”并且还可以提及一些社会意义:“当下是高度内卷竞争的社会,容貌焦虑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对于一些服务业来说……”
答案非常完美,我第一次看到也是非常吃惊因为自己很少思考广告背后的意义。我亦觉得这与景观社会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使用化妆品就会变美”的景观。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产品并不能保证百分百有效,只是店家摘出了成功案例(或者伪造)来让人们更信服。
至于自我包装,我认为更多体现在现在的诸多自媒体平台上,小红书尤甚。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精致生活,渴望变得像别人一样令人羡慕。难道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斥着这样的快乐?并非如此,大家也只是把自己生活中的精彩部分摘录出来了而已。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藤本树老师的漫画:《再见绘梨》。男主为临死前的女主拍了一部电影,引得众人潸然泪下,但认识女主的同学问男主,我记得她平时是戴眼镜的吧?而且她脾气很暴躁,也没有什么朋友?和电影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啊。
这是景观社会的优点。而景观社会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不真实。广告的特点在于可以让人混淆大多数和特例,比如大家都会看到有人买彩票中了1千万,但很少能注意到其他千千万万个没有中奖的人。
而个人景观化,会让我们逐渐“商品化”失去真我,顺着景观的趋势随波逐流。比如“努力才能像xxx一样,考上好大学!不努力,只能去做环卫工人!”这是非常极端的错误思想,逐渐会给人营造出一种恐惧:如果达不到目标,我这辈子就完蛋了。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也打造成“景观”,把自己作为商品明码标价,供学校招生办老师、hr、老板、恋爱关系中的另一方评判自己的价格,也逐渐愿意舍弃本我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这中间依然有很多人在平凡而又快乐地生活,这个社会并没有那么极端化。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跳出景观模式,太有个性的话也是无法在大众化的时代中生存的。我觉得我知道这个概念以及分享给大家的最大价值是: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比如前两天我想报名一次快乐向前冲,但最终因为觉得对我来说受伤风险过高没有去。冷静下来想想,其实我想报名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节目很火,而且在节目的宣传下,逐渐形成了“大学生就应该去玩一次”的思维,其实并不是我想去而是“我想发朋友圈让大家知道我去了”。这样一想,好像去不去也没有什么差别,顶多就是冒着受伤风险换取了一个和朋友闲暇之时的谈资而已。对景观社会的了解可以让人或多或少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更好地选择要做的事。
孩童时期的我们因为意识不到这些价值,所以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被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影响,也形成了大众化的追逐景观思维。没关系,其实我相信,人的本我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心底真正想要成为的人,想做的事,一直都埋藏在心中。步入景观社会的过程,也是可以更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的过程。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迷失和冒险,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迷宫,穿越城市、街道、市场、咖啡馆,用一种漫步者的修辞,书写自我的世界。
——居伊·德波